XPlorer 探索者專訪 – 李蔡彥教授

XPlorer 探索者專訪 – 李蔡彥教授

設計「教育創新沙盒」鼓勵實驗精神

疫後新常態「虛實整合」更具彈性

國立政治大學資訊科學系  李蔡彥教授

為厚植我國資訊國力,教育部成立「推動大學程式設計教學計畫」,由國立政治大學資訊科學系李蔡彥教授擔任計畫主持人。李教授認為,108課綱是「甜蜜的負擔」,藉此機會刺激大學改變,發展出較符合現代社會需求的型態,學校可扮演平臺的角色,營造安全的環境,適度引導學生和老師一起做探索。面對疫後新常態,他建議「虛實整合」,實體、虛擬同時上課,讓學生彈性選擇。

現在知識取得方便、保鮮期變短,李教授說,大學生應學會幾項能力,以應付社會快速變遷。首先是「彈性」,讓自己像變形蟲般能適應環境變化;第二是「前瞻未來」,從歷史、哲學或個人有限的生命經驗以及學習的知識,洞悉社會潛在問題,進而解決,甚至做社會創新。第三是「跨域整合」能力,社會問題並非單一領域就可解決,人文、社會科學的學生可用專業角度引導科技發展,自然學系的學生也要有跨域能力。第四為「系統化經驗」,解決一件事後,把學到的經驗轉移到解決另一件事。其實這些能力正呼應素養教育,李教授說,素養的定義是可解決生活問題的基本能力,運用專業訓練培養學生在某些議題或某些面向上,有較成熟的解決問題的習慣或方法,也就是生活中要解決問題能夠帶著走的能力。

鼓勵共時授課,跨域關鍵不是多科而在融合

目前大學體制可培養上述能力嗎?李教授指出,過去四年高教深耕計畫下,不少學校已啟動改革,「這是好的開始!」但為鼓勵學生跨領域學習,很多學校成立跨域學程,實際上深入的程度或達到的目標仍有一段距離,主因是跨域學習就像高中的跨科教學,最重要的不是多科,而是「融合」。大部分學校能做到跨科,也就是多科,已屬不易,「但學生吃了這些不同組合的菜,真能消化吸收嗎?」他說,更需做的其實是老師的跨域,應鼓勵老師們「共時授課」,真正跨到不同領域,設計出的內容才是真正跨域。但大學老師頭上各有一片天,要把兩片天結合,變成工作好夥伴,可遇不可求,需有鼓勵機制。

其次是「課程彈性」。李教授說,大學可善用彈性機制來設計課程。淺碟式微學分是讓學生可以不用很深入、花很多時間的情況下,達到探索目的,探索後應整理出系統教學模式,讓學生有機會深入一至兩個領域,做有系統的學習,最後透過類似深碗課程或中等式課程收尾。這樣的設計方式偏實作或專題導向,自然會是形成性評量,比總結性評量來得重要。

由於共時授課需額外資源,學校可能擔心支出變多,李教授說,需要有把關機制讓資源能被善用,又可有效鼓勵老師願意踏出第一步。像微學分課程,除非是非常實作導向,否則可考慮變數位課程,畢竟老師開課能量有限,學生可能因此受限。另外是肯認的問題,鼓勵學生探索時,學校承不承認?如何建立起一個相信學生又能把關的機制,也是學校需考量的。例如有些學校,自主學習課程嚴謹度高,但門檻也很高,前一個學期就要提計畫,開課困難度比一般課程高,學生的動機便降低。

李教授指出,若擔心資源被濫用或學習效果無法達到預期成效,學校可建立類似「教育創新沙盒」制度,鼓勵老師和學生勇於創新,不至於全校適用,而是透過特許方式,讓某些人可以做實驗,成功後再設法擴散,若不成功就收起來,設有退場機制。像Google員工可能有70%、80%的工作是被指派,尚有20%、30%的工作是自己去想像、做實驗,把部分時間投資在可能的創新上是值得的。同樣道理在學校制度維持穩定的情況下,也應該有一定比例的時間或資源投注在創新上,比如20%就好,裡頭只要有1%或2%能繼續發展,創造出的價值可能很大。

營造安全環境,讓學生放心沉浸、勇於探索

108課綱的新一代學生都做過自主學習,但大學沒有,大學怎樣才能有效推動自主學習?李教授指出,所有學問都一樣,「好奇」是最重要的學習動機。要啟發學生的好奇心,要適當的把他暴露在一個安全、探索的環境,因為探索未知可能帶來風險,人會恐懼、害怕,都是因為未知,如果營造安全環境,學生就可以較為自在、放心沉浸其中,勇於探索。有時不見得一定是外在事情,而是探索自己,過程中如果發現一些樂趣或是認同的東西,學生就會繼續往前。

李教授說,高中的自主學習仍在摸索,就像生涯探索、職業探索一樣,或許不是一個階段的任務,而是一輩子的任務,只是高中生被迫要做決定,所以校方強力輔導,但高中生的人生經驗有限,如果做很多職涯量表或是做一些事,未必能看到全貌或是職業的可能性。所以大學應持續做職涯探索,以本科為主,往外探索相關行業,甚至跳躍到另一個領域,都很值得做。

「如果有引導機制會更好。」李教授指出,老師畢竟多學了幾年,不管是人生經驗或對職涯的認識,確實需要去引導年輕學生達到探索目的。其實大學有些導師正扮演這個角色,有些甚至是課程老師。就像心理諮商不是多聘一些心理諮商師就能解決問題,即使老師不具心理輔導專業,如能多關心學生,很多事情不見得會發生。換句話說,引導這件事應該是所有老師都可以扮演一點角色,如果有機會做專業成長,很多老師也願意跨域探索,「職涯探索或跨域探索的精神,應該是全民運動才對。」

好的數位學習,效果至少和實體一樣好

這兩年因疫情關係,教學者和學習者都產生一些變化。李教授舉例,社會學習和疫情的關係就像去海邊,很多人擠在沙灘上,只有少數下去游泳,突然一個大浪打來,所有人都被迫下水,有些人體會到游泳也不錯,開始嘗試。因此,他認為疫情是一個很好的契機,讓大家都被迫要上線,「以前不行,現在什麼都行了。」大家發現有更多可能,許多潛在好處都跑出來,在這個時間點,可鼓勵老師善用科技工具,改變教學形式,學生也有線上學習另一種選擇。「文獻常提到,好的數位學習設計,效果至少是和實體一樣好,甚至可能更好,關鍵就在於好的設計。」李教授指出,教育部高教深耕計畫做過統計,大部分學生接受線上教學,且多數認為可延續。

此外,課程資源也可流通。李教授說,若修他校的課或其他系統的課都可以,學分認定也要更彈性。一旦上線後,開課人數可能不要有限制,30年前他留美時(史丹佛大學)從未遇過修不到課的情形,例如有些基礎課程多達200、300人修課,校方就把教室串聯起來,同一位老師授課、配置足夠的助教,讓想修的學生都能上課。但在臺灣因老師能量不足,以至學生探索的空間相對壓縮了。

疫情緩和後,多數課程回歸實體,而李教授的做法是讓課程虛實分不清,「就像元宇宙概念,線上線下一起。」他回憶念研究所時,美國很多學生是在公司遠端上課,不用到學校,那時沒有網路,完全走閉路電視的方式,有問題就打電話。他說,現在的技術要遠距上課很容易,不必要求學生一定要到校,而且有錄影存檔,複習很方便。李教授採用虛實並進的混合方式,學生的反應良好,約三分之二的學生仍到校上課,三分之一在線上,無論何種形式,沒聽懂都可反覆聆聽數位課程。李教授摸索出一些方法,讓成本幾乎是零,「如果可以這樣,為什麼大家不做?」他說,只要教室的設備可支援,很容易就能錄影,學生也可自由選擇實體或虛擬,並未違反教育部規定,因為實體課持續,只是讓學生可彈性選擇在遠端上課。

回到108課綱,李教授表示,「108課綱是我們的藉口,或是我們甜蜜的負擔,利用這個機會,讓大學也做一些改變。」他建議營造一個平臺,讓改變自行發生,老師或學生在這個平臺上,因應環境變化做出改變,這樣的氛圍,比由上而下的指示有效,將來「由下而上」這種去中心化的觀念會越來越強,學校扮演的角色就是一個平臺,不光學生要探索,老師也需要和學生一起探索、一起前進。

有關本計畫相關活動與最新消息,可以透過以下管道關注我們喔㋡

臉書粉絲專頁

Youtube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