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對人文社會科學的重視
/科技部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發展司 林明仁司長/
本次邀請到科技部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發展司林明仁司長一同來探討,疫後新常態的人文社會科學領域高教之趨勢如何演變。綜觀整個社會潮流的脈動,先以學生初入職場必備的即戰能力切入探討,接著再了解到教育制度須時時跟進時代需求為首要準則。而疫後新常態所帶來的影響更多在於教師這端,因此教授的形式與內容也需因應疫後新常態這個巨大的潮流改變而做出更多突破。總結上述三個角度的切入探討,現今教育欲培養之能力是集結多元領域之大成,這正是108課綱之核心—「素養教育」,而林明仁司長也對此提出「留白」與「引導」之間的拿捏需得宜,方能真正幫助學習者培養素養能力。
「說故事」涵蓋了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大學部畢業生所具備的能力
林明仁司長認為大學畢業生必須具備「說故事的能力」,這樣的能力並非在過去教育體制的單一學科中所能習得,而是綜合多項學科和領域之大成,這與教育部108課綱所推動的「素養教育」不謀而合。
林明仁司長提到,要懂得「說故事」,首先須具備「語言」能力。語言不僅只是能使用語言的種類多寡,而是能夠熟練地使用兩種以上語言與人溝通、使用精練的語句精準表達,這些都不是把國文或英文考試考得好,就能訓練出來的能力。司長笑著以「迷因梗圖」為例,說明以一張圖片與少數句子就能表達出一個有頭有尾、有亮點、能驚豔閱讀者的「迷因」,就是現代學生具有「故事的能力」的證據。
除了「語言」能力,再來是「資料科學」能力。「資料科學」是AI人工智慧及大數據時代所產生的新興名詞。數據蒐集的重要性橫跨各行各業,如何解讀這些數據則更為重要。換句話說,利用AI人工智慧的高速率運算統合出一個有價值的資訊母群固然關鍵,但是更重要的是擁有從數據中解讀事件並且分析趨勢與因果的能力。要培養出「說故事的能力」的最後一項條件是與「資料科學」相關的「數學(或物理)」能力。數學或物理是用極簡的方式描繪出世界的規則,是可以用一套公式敘事或推演結果。林明仁司長對於數學與數學公式的推崇,已經從理性昇華至感性,強調「我會因為看到一個很棒的數學公式而深受感動」。數學(或物理)是協助人類以中性的語言,讓描述或分析事物時能避開情感並看清事物邏輯的能力培養過程。
因應時代潮流、更新教育內容使學生自主探索
以目前高中到大學的教學架構和設計去培養「說故事的能力」或有些困難,雖然在現行體制下可以看到零星幾位超脫於體制的學生,林明仁司長說「然而這種學生主要也是自己土法煉鋼去殺出血路,他背後所付出的努力難以言表。」司長認為即使現在的108課綱能有系統的改變教學、培養學生擁有非學科的能力,卻與其欲達成之目標相反。108課綱追求的是要教導學生能有隨時反轉或甚至是「砍掉重練」的求生能力。以台大經濟系為例,為了能給予空間讓學生能去探索學習,經濟系將必修下修至僅三十幾學分,同時系上教授則會給予學生在學科上方向性的指引。整體來說,經濟系以結構的改變讓學生能有機會預習出社會後將遇見的各種挑戰。
自主探索並不僅只發生在大學端,許多高中老師亦積極翻轉教室、提供學生彈性學習空間。林明仁司長以某高中將冤獄議題放入公民課程中為例,為了讓學生能沉浸式學習法律素養,該科公民老師在諮詢過相關專家後,於課堂上設立模擬法庭,請全班同學分別扮演各種角色,並以該角色的角度去闡述想法,讓法庭中帶有各式立場的角色能理解並認同自己想法。如此的教學方式讓學生主動尋找相關資料,並體驗和傾聽不同角色立場,是精彩且令人印象深刻的學習經驗。
隨後,林明仁司長坦白這種作法難以在所有基礎課程中實行,因此素養核心的拿捏需要謹慎調整。然而除了這種設計讓學生能自主探索的教育體制留白之外,即使基礎科目的內容卻並非永恆不變,但仍有其屹立不搖的重要性。許多設立基礎科目的目標是為了符合當時社會需求,比如美國當時要求學生學習微積分,是為了迎合當時登月的演算需求,然而如今社會更重要的卻是統計運算的能力,當教育不與時俱進,將導致社會並不能與這些非必要的人才類型互助共生。
疫後新常態的授與受
疫情所帶來的影響甚鉅,在教育場域上帶來了翻天覆地的改變,而這種改變對於老師的挑戰性其實是遠大過於學生的適應困難程度。學生的自主學習是重要的,教師的線上教學培力也甚為關鍵。
林明仁司長認為這種改變的適應壓力約有85%在老師身上。過去的教學環境大多在教師掌控度較高、沒有其他外務影響學生專注力的教室內,然而當課程移至線上,許多變因都可能抓走學生的注意力,例如家庭環境、玩樂誘惑,都有可能使學生無法專心於線上課堂的內容上。因此線上課程更加考驗老師的課程設計,需要知道如何抓住學生的喜好,並且使學生能夠更加簡單快速地吸收學習。司長認為目前國高中教師已常態形成共學社群,彼此互相分享並資源分享,進而形成良性循環。如果以大學的學院的角度來說,則需要比高中端更加積極主動,以學校學院的角色透過系統性的設計來帶動疫情後的課程需求,並對外帶頭尋找資源、對內整合老師,否則單靠老師是無法負荷這個改變的。
另外疫情有個難以控制的問題在於科技不平等(technology inequality),能夠達成遠距教學的關鍵在於現今通訊技術的發達,然而並不是每個家庭都能擁有性能足夠應付課程需求的通訊裝備,疫情遠距的現象可能側面顯示出貧富差距以及社會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影響了學習的品質,使各地區的學童無法獲取相同的社會地位流動機會,進而增加了更大貧富差距。
「留白」與「引導」中的學習者
面對108課綱與疫後新常態,高中與大學端除應提供自主學習空間,更應注意到有效的學習與適應引導制度的重要性。林明仁司長認為雖然108課綱對一些尚未有足夠興趣探索機會、對自己未來尚茫然不清的學生較為不友善,畢竟學生在懵懂年歲時若缺乏引導,則較難釐清方向。
無論選擇何種方向(創新/傳統)都無所謂對錯,更重要的是符合這個學生的特質去適性發展,除了需要更多的「留白」讓學生得以自主探索自己的志趣所在,同時也需要必修、選修的引導,讓毫無思考方向或是擁有大致興趣的學生能在一個綱要上組合出自己的組織架構,如此一來方能方能讓各種族群的高中生都能在這個制度中安身立命。
有關本計畫相關活動與最新消息,可以透過以下管道關注我們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