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Plorer 探索者專訪 – 鄭雯副教授

XPlorer 探索者專訪 – 鄭雯副教授

大學招生專業化落實適性選才

素養教育培養學生「帶得走」的能力

國立中山大學師資培育中心  鄭雯副教授

國立中山大學師資培育中心副教授鄭雯於108年8月接任教育部「大學招生專業化發展推動團隊計畫」主持人,協助推動各大學在個人申請的書面審查進行專業的流程與審查規劃。身兼實習指導、授課教師、計畫主持人等多重身份,鄭雯老師期許大學畢業生應培養出三項基礎能力:「自我了解」、「人際溝通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她並建議,高中端可思考調整評量方式,幫助學生有更多時間探索自我方向;大學端則可嘗試從teacher-centered(以教師為中心)轉向student-centered(以學生為中心),培養學生「帶得走」的能力。

課程設計轉向「以學生為中心」

108課綱以「素養」作為課程發展主軸,鄭雯老師釐清素養教育的定義,單純來說,就是「一種帶得走的能力」,包含「知識、技能以及情意」這三項要素。她說,臺灣教育向來注重知識傳遞,但要如何應用以及情意部分,相對沒那麼強調。過去課程大綱偏向teacher-centered,由老師訂定教學目標、進度及評量方式,但108課綱已有所調整,課程設計強調的不是教學,而是學生的學習內容,包含學習表現和學習行為,「本來是老師決定要教哪些內容,現在變成是希望學生學到什麼、評量上希望看到學生怎麼樣的行為。這種角度的翻轉,等於把主體還給學生。」

整個系統設計或教學要如何做,才能讓學生的能力帶得走?鄭雯老師指出,teacher-centered在課程設計上,老師把所知傳遞出去,就覺得學生可以學到知識;student-centered則是老師需要知道學生有沒有學習到,實際上會有很多時候,學生在課堂上變成主體,可能會發言、討論或上臺簡報,對老師來說更難。因為把自己所知的講出去很簡單,但要把學生講的收斂回來,再聚焦、統整,需要有豐富的教學經驗或是對該領域夠熟悉,才能做這樣的教學導入。若要調整課程設計,首先要讓大學老師了解student-centered和teacher-centered的差異,再幫助老師如何從teacher-centered轉移到student-centered教學。

中山大學已有一些課程開始轉變,例如講述類課程慢慢導入專題式課程,或是講述分量減少;中山過去還有一項總結性課程的計畫,讓學生在學習後有總結性的機會,表現學習狀況的能力,比如表演藝術學系有劇場展演,讓學生融合劇本、燈光、編排等能力;傳統學系像是機械、機電系,則較多使用分組畢業專題論文的方式,綜整呈現學生大學所學。鄭雯老師建議,要讓大學老師們轉換概念,需要一點時間,可做一些教學介紹或是教學方式的transition(轉換),讓老師逐步熟悉這種教法,較能掌握到student-centered的精髓,才能放心去做這件事。

108課綱情境下,學習者的基本責任?

相對過去教學方式,鄭雯老師認為,新課綱設計對學生適性探索有很大的改變,學生應好好把握時間與空間去做摸索,「學生的基本責任是發掘自己的學習興趣,這對上大學很重要,選擇學系時會有較清楚的方向,雖然不見得100%確定,但大略可知自己的學習熱情所在。」

但有新聞報導指出,高中生做了這麼多探索,仍找不到方向,反而更混亂,對未來選擇大學學系毫無頭緒。鄭雯老師指出,高中端如果還是傳統的三次段考,考試分量未減,又要在課程中增加適性探索與實作計畫等等,對學生而言,會被塞得很滿,沒時間好好消化資訊,思考自己到底要什麼。也許高中端可做些調整,比如段考改成兩次,或是中間一次改成新的評量,這也符合學習歷程檔案的概念,因為本來就應該是一個形成性的評量,讓學生在過程中不斷學習、嘗試,但過往的教育都偏向總結性的月考評量這種概念。

然而,高中生在探索過程中也有可能無法立即找到真正興趣。鄭雯老師說,自我了解與自我探索不是「有跟沒有」的概念,而是「0到100之間」慢慢往上的階層。很多教育心理學理論發現,在自我認同、自我探索上,15歲時可能有不到兩成達成定向,20歲時可能超過兩成達成,到了25、26歲,可能三成以上會慢慢完成,它是漸進式、不斷累積的過程,也許學生不會馬上找到百分之百的方向,但至少經由探索可能了解一部分,例如10%、20%想要的方向。

疫後新常態,創新教學模式「又近又遠」

面對疫後新常態,鄭雯老師觀察到很多課程變成線上後,有些老師出現使用科技工具的困難,學生的主要癥結則在「主動性」。過去相關計畫發現,不論是同步網路教學或先把教材上傳網路,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很關鍵。畢竟線上教學不像教室裡可互動,老師無法環顧每位學生的學習狀態,學生本身的專注程度及學習動機,在線上教學更形重要。其實,中山大學師培中心在疫情前就曾推動線上課程,結果完課率偏低,學生很容易就缺席,因此轉為線上教學,學生的主動性和堅持度勢必很重要。

鄭雯老師仍正面看待疫後新常態刺激出創新教學模式,最大優點是減少交通距離,讓師生透過視訊就能對話,距離更近;但如果沒人發言,就變得更遠,其實是一種「更近和更遠」的關係。但仍有一些尚未被克服之處,比如無法察顏觀色,學生不知老師眼睛看著誰,這些面對面教學能做的事,線上就無法展現。無論如何,疫情可讓師生思考,使用資訊的能力有沒有跟上時代腳步,接下來的世代,資訊使用將是主流,這是加速思考課程轉換一個良好契機。

選才、育才要連貫,素養教育不斷鏈

全臺大學執行招生專業化,把各系培育人才目標轉化為審查、評量。高中端努力培育素養導向的人才,但這些學生上大學後卻發現某些學系的教學方式仍以講授式為主或是考試導向,素養教育要如何延續到大學端?鄭雯老師認為,大學端如果收到這樣的學生,應該會受到衝擊。理想狀態是老師根據學生不同的特性調整課程,但就招生專業度的角度來說,希望幫助大家適性選才。

所謂適性選才包括兩個層面,一方面讓大學挑選適合學系培養的人才;另一方面,則讓高中生可以適性選擇科系。這項設計是根據學系所需人才來做初步挑選,學生入學後應做相對培育。目前有幾種不同尺規,有些大學學系盤點教育目標後,以此為基礎,列出高中生需具備的能力,等於有點像是把教育目標放到最初階,來做本身思維的論述,學校挑選到的人才,在未來培育上就會得到一個培育能力的初階,在課程設計上再往上做進階。也有些學校採用一般方法,挑選較優秀的高中生,這些高中生進到大學後再做後續培育。

鄭雯老師期盼大學老師先了解高中現況,108課綱與過去大不相同,除思考尺規調整外,未來授課也需調整。至於如何讓高中生多點時間探索,目前有些做法是個人申請後,高三生先上大學先修課,例如中央大學的AP課程,設計共通性的課程,普通物理、普通化學等基礎學科,讓高三生修課後有更多時間探索。而鄭雯老師的想法則是學生已有方向性,願意上更深入的課程熟悉大學一些內容,但若是要採計成為大學的學分,實務推動並不易;主要原因是不同的學校在採計他校開設的課程認定不一,在這種狀況下,高中生就沒有太多修習AP課程的動力。因此,鄭雯老師雖贊成高中生上大學先修課,但若是要以學分作為激勵措施(incentives),行政問題仍有待解決。

課程諮詢或許是另一解方。鄭雯老師以她留學經驗為例,美國大學生選課前都要先找adviser一對一討論,她就讀的大學,adviser不是授課老師,而是專職adviser,對課程有一定的了解。如果由大學導師做諮詢,她覺得導師壓力會很大,等於是授課老師兼任導師,工作量增加。她認為,課諮對大學新鮮人有幫助,大部分學生都靠自己摸索,找學長姊或在Dcard版發問,非正式管道收集的資訊可能不夠客觀,所以學校如有資源,建議可提供專業課諮。

不光是選才和育才要有連續性,育才思維也需調整,「有沒有可能讓大學生思考什麼是重要的基礎課程?」鄭雯老師說,很多時候都是老師覺得它是基礎的、先修的、必備的課程,能不能改由師生共同討論出該領域的重要能力,到底要有哪些基礎課程,等於是重新盤點、重新打散後再將課程組成模組。不過,大學老師學識專精,要跨領域、要重新打散,相對不易,她鼓勵老師們跳出框架,重新看待課程設計,可能會有新想法。

有關本計畫相關活動與最新消息,可以透過以下管道關注我們喔㋡

臉書粉絲專頁

Youtube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