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Plorer 探索者活動 – 國立政治大學入校交流

XPlorer 探索者活動 – 國立政治大學入校交流

XPlorer探索者計畫-入校交流活動

政治大學《壯遊.指南:人文學素養導向高教學習創新計畫》

由教育部資訊及科技教育司於今年三月正式啟動的「素養導向高教學習創新計畫」(以下簡稱「XPlorer探索者計畫」),在經過激烈甄選後,共有11所學校出線,各校將針對人社領域所設計之教學轉型計畫與目標,進行為期兩年的執行與實踐,期間「XPlorer探索者計畫」專案團隊,也會協同相關領域之專家學者,不定期與各校舉辦交流活動,來協助各校團隊釐清所處高教學習環境以及所面臨的挑戰,並擬定未來修正方向。

首場交流活動由國立政治大學的執行團隊與XPlorer探索者計畫專案團隊進行約莫120分精彩熱烈的線上交流,分享未來校院與參與成員即將進行的轉化歷程與目標,國立政治大學此次以文學院做為計畫執行單位,由文學院院長曾守正擔任計畫主持人,並以《壯遊.指南:人文學素養導向高教學習創新計畫》為主題,參考美國杜克大學、亞利桑那州立大學、澳洲國立大學等國外大學,對於人文社會科學領教學與推動自主學習相關計畫之經驗,盤點並整合自校既有資源,來支持學生探索學習、強化探索導向學習能量、形成素養導向學習社群為計畫目標。

曾守正院長指出,雖然此次計畫的對象是即將於今年以108課綱銜接入學的大學新生,但同時亦將超前佈署,以該校畢業生參與社會狀況為起始點,全方位考量人文社科領域的學生未來參與社會實踐與轉換跑道的需求、就業發展受限的困境、以及新生轉銜等問題,來調整課程或教學模式,期許學生在校階段,除了知識學習,也有其他學習機會,這也是政大參與探索者計畫的初衷。

交流目標一 校課程計畫之推動

課程數位化-著重以學生做為學習者來引動教學生態之改變

曾守正院長也坦言,在大學端推動課程與教師既有教學模式的改變,的確有一定的困難度,也許需要繞路而行,因此會將執行重點著重在以學生做為學習者的引動,例如從學生的學習經驗和需求回饋予老師,以反向操作的模式來嘗試運作生態的改變。

同時,參與此次交流活動的文學院副院長李維倫,也是這次計畫的協同主持人,他也認為教程的創新與改革,必須依循學校既有的邏輯,且需要長期並持續進行,而非大破大立的改變,就像學校將在下一個學年開始,預計會將一些課程進行數位化,並同時考量數位化課程的邏輯將如何與教師授課內容進行搭配,這些也都將牽動教發中心對於人文領域教師科技素養的培育,教材與教法、評量能力的改變,也將納入教發中心培育課程中;因此,看似以學習者為中心,但老師也可得到滋養。

交流目標二 行動研究規劃

與花蓮東華大學異校結盟共創培育基地-提供學生人文致用之練習

此外,政大針對跨領域學習及與異校結盟共創培育基地納入教學整合之項目,李維倫副院長指出,目前文學院有三個跨領域的學分學程,包括歷史系的「身體與性別學程」,中文系的「應用中文學程」,以及哲學系即將新開的「照護學程」等,另外也將與花蓮東華大學共創培育基地,讓學生可以透過異地學習的方式與經驗,來累積不同的學習經驗及自我省思,從過去文史知識的轉繹,慢慢接近人群,來達到人文致用的練習。

此次參與行動研究交流夥伴、國立東華大學社會參與中心顧瑜君主任也表示,關於行動研究當中的「行動」,不是一種對症下藥,也不會是先思考而後行動,而是從行動中產生理解,進而開創一個新的空間。

顧瑜君主任指出,都會導向的學生與地方導向的學生,其實面對事情的想法和看法很不同,就以花蓮地區的孩子在語言能力上培養的作法為例,非常多的學生會來為花蓮的孩子做英文服務,都會型的孩子可能人人都必需被培養成「何嘉仁」,但地方的孩子就算是「菜英文」,雖然無法字正腔圓或使用正確的文法和發音,但仍然需要想辦法用他們會的英文來解決需要處理的問題,也因此,相較以對症下藥式的英文學習像是配合演出,更應該針對不同學習模式來設計學習方案,例如讓他們直接去接待國外來的交流團,透過陪伴過程中所啟動的自我應變,提升的也許不是英文能力,反而是語言溝通的能力,像這種以行動介入式的改變,所有在現場發生的非預期性結果才是最珍貴的。

交流目標三  學習歷程政策發展

從原有課程做內造改變以及教學模式之更新-建立教師交流社群 共同尋找解決方案

而針對XPlorer探索者計畫的關鍵目標之一,包括必修課程的改變或是學分認抵的可行性,曾守正院長坦言,這對政大來說有一定的難度,那個難度在於一個研究型大學的老師對知識和教學的想像,某個程度上還是存有既定的想法。此外,政大必修課只佔所有學分的40%, ,如果要再架構新的必修課程進來會有困難,所以會針對既有的必修課程去調整,例如在課程上做內造的改變,或是教師在教課模式的更新,以及校外課程的架接,甚至建立教師交流社群提供討論,師生邊做邊學,一起尋找解決方案。

政大教發中心副教務長金仕起也指出,政大在研究中心裡已成立了兩個教師社群,包括文創新學程和創造力學程,目前九個學院有七個學院的老師都參與其中,未來也會把參與計畫的老師納進這些教學社群,讓老師有一些定期的聚會,可以針對教學上碰到的問題互相交流。

數位人文課群開展與學分抵免初探-原有之高中AP先修課程亦將擴大辦理

此外,針對學分認抵的部分,政大目前已有可以認抵的課程,包括數位型的課程,以及安排業師進校開授實務課程和實習課程等,只要課程結構是完整的,老師也有一定的評量標準,都可以列入課綱裡讓學生去學習,同時也會採取鼓勵選修課程的老師,把一些課程聚成學群或課群,用這樣的概念去引導學生參與。

而在高中端,政大也因得天獨厚擁有附設的政大附中一條龍式的銜接優勢,早已規劃相關的AP先修課程,並有相當成果。金仕起教務長也指出,目前已規劃的六類AP先修課程中,像是高中生可以提前入校與大學生一起修習的實體課程或是暑期專班,這兩種類型都是可以讓學生取得學分認證。還有其他提供給高中生做為彈性多元選修的課程,例如,高中生利用周末時間到校參與入校專班的短期課程,可以提前進行學科探索,也可更熟悉大學學習模式,未來這類的短期課程也將發展成數位課程,讓不同地域的學生能有更多的選擇。

教育部資料司高志璋科長也參與此次的交流活動,高科長表示,由於今年首批以108課綱銜接進入大學端的學生即將在九月入學,教育部在推動人文社科的工作,以及調整未來要銜接108課綱的導向,都非常仰賴各大專院校來配合,也非常期待看到人文社科在數位轉型的過程當中,不管在教師端培養跨域的能力,教學模式的創新和改革,或是學生未來就業的發展導向等,都能透過教育部在經費上的補助和引導,來協助學校做適度的調整,與時俱進地給予學生和教師更好的學習環境和學習目標。

➤ 公開計畫書下載

有關本計畫相關活動與最新消息,可以透過以下管道關注我們喔㋡

臉書粉絲專頁

Youtube頻道

LINE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