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XPlorer探索者計畫-入校交流活動
國立清華大學《開創與永續:教育部素養導向高教學習創新計畫》
國立清華大學是國內首創推動人文與社會學跨領域整合成立「人文社會學系」,並於2010因應推行跨領域學士班制度,更名為「人文社會學院學士班」,也是人社院內最大的大學部教研單位。清華大學表示,此次藉由教育部素養導向高教學習創新計劃之支援,希望更加深化植根人文社會學院的多元教學、跨域對話、實作場域建造,在固有基礎上積極創新,打造適應於未來世代的學士課程。
人文社會學院李卓穎院長表示,近年來疫情影響教學模式,也讓教育場域增加很多不確定因素,如何讓這些影響學習的不確定因素降到最低,讓「教」與「學」都能維持穩定,甚至發展出更好的模式,以契合後疫情時代的來臨與考驗,同時也為迎接甫受108新課綱洗禮的新生,都將透過此計畫的支援,陸續針對既有課程進行教學方法與內容的調整,並開發新課程,讓人文與社會教育邁向永續發展之路。
交流目標一 校課程計畫之推動
強化學生在知識上加深加廣之探索,提升精益求精的自發性學習動力
李卓穎院長認為,大學不能成為職業訓練所,應著重在實踐能力的培養,像自主學習計畫,就是在培養學生「用」的能力,包括在知識上加深加廣的探索,並在學習過程中引發興趣,產生想要精益求精的動力,而且要能記得住、帶得走、懂得用,才是舊翻新課程最重要的宗旨。
也因此,國立清華大學將汲取哈佛大學大學部教學諸多環節之精神,根據該校人文社會學院之客觀條件,邀請國立政治大學及新加坡國立大學作為標竿學院團隊,針對人社領域所面臨的關鍵問題,提出「新常態」、「新課綱」及「新社群」三大計畫目標,從建立銜接機制與活動、調整既有課程內容、學習歷程數位化、優化自主學習路徑成果展現樣態等面向著手,提供學生從專業知識的訓練中,強化培養議題探索、研究與實作之能力。
國立清華大學針對學生在基礎必修、延伸課程及跨域整合等課程學習路徑已做了舊課翻新之調整,主要強化在知識上的擴充,讓學生學習比高中更豐富的知識,並為具體落實跨域學習、學生為本及在地連結等教學理念,規劃出一套理念清晰、進階明確的課程,包含30學分的共同必修課群及至少4門必選導論課群,以裝備學生跨領域學習的基本能力與知識素養,博識各人文社會科學之基本思路外,另也規劃了十個專業學程,讓同學可做為主、副修之選擇,學生不僅可以橫跨人社院各單位之專業領域,甚至可跨院修習其他課程,像是科技管理學院的經營管理專業,或是新近成立的台北政經學院與半導體學院等,讓學生可以享用清大豐富的科技教育資源,同時也能透過台聯大(國立清華大學、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國立中央大學、國立政治大學)與其他合作夥伴大學的選課協議,進行跨校選課或是交換學生之管道,依照個人志趣拓展學習,發展第二專長。
交流目標二 行動研究規劃
建立完善「助教機制」,把教學團隊之概念融入教學場域
李卓穎院長表示,提升學生自主學習之意願和強化教師的知識素養都是計畫成功的關鍵要素,也因此在行動研究規劃部分,將從「教師」和「學生」雙管齊下,並參考哈佛大學行之有年的助教制度,將透過建立完善的「助教機制」來提升助教功能,結合授課老師以擴大教學團隊之概念來實踐教學目標。
李卓穎院長從他在哈佛大學汲取之經驗,認為「助教」不應只是替老師準備資料、收集問卷等行政工作,應以教學團隊的角色融入教學場域,在教師與學生之間有更多的互動,不僅可做為師生之間的對話管道,改善一般師生間較缺乏交流與溝通的機會,老師也可以透過助教的工作週記,從助教視角了解教學現場的問題或學生的學習現況,做為調整教學模式之參考,學生也能在助教充分引導和協助下得到更好的學習。「助教機制」的建立也應包括獎勵制度和增加助教未來成為準教師之培力等,以提升助教投入教學之動力。
此外,為強化教師的知識素養,清大也為教師們建立人社領域教師成長學習地圖,並辦理相關研習營、社群共同備課、相互觀課及集體議課等,也鼓勵教師參與教發中心舉辦線上教學的增能課程等,以提升教師在數位及創新教學之動能,新開設的共備課程,將導入助教團隊與授課教師一起討論教學內容及方式,共同思考如何改進課程,並在每學期末舉辦成果發表會,讓教學團隊之間也能彼此觀摩,激發向學的榮譽心。
而針對甫將以108課綱入學的新生,也規劃相關的銜接機制與活動,並思考如何與高中端開啟更多的連結。彭心儀老師指出,從今年起,教務處已規劃《學術列車》的專案活動,鎖定前進人社院最多的30所重點高中,除了做為招生宣傳,也將透過這類專案式活動,帶著本院教師到高中分享各系選才方向與研究領域新知,讓高中老師瞭解大學的素養課程,同時也能讓本院教師透過參與此專案,加速了解高中端在新課綱課程之改變,進而開展更多的共備課程的合作,像語言中心目前就已與新竹高中展開短期的合作課程,未來應也會朝此方向持續經營。
交流目標三 學習歷程政策發展
學習歷程數位化,記錄學生學習軌跡,並即時回饋老師調整教學模式
國立清華大學將從今年起,要求新生從入學就必須建立學習歷程檔案,並提供學生學習與適性發展的支持網絡,包括新生轉銜課程與相關活動、設置新生學伴制度,也將增進與校友之間的聯繫,以媒合在校生未來進行職涯探索時,能透過校友們的社會經驗給予相關建議。
國立清華大學表示,目前由於資源不足,針對即將入學之新生將先以簡易表單問卷,來製作學習歷程記錄,之後也會安排助教協助學生記錄學習軌跡,讓學生能從自己設定的初步目標和探索方向,透過一些機制審視自己的學習成果並予以省思,以修正原來目標或精進個人的才能和心性,老師也能透過學習歷程的數位化,更即時掌握學生的學習樣態,適時介入協助輔導,或在教法和教材上進行調整,來優化教學模式,未來亦可透過辦理優秀成果發表會的方式,更進一步地了解學生在跨域整合與呈現之能力。
李卓穎院長表示,人文社會學院學士班肩負人文和社會跨領域、人社和科技跨領域教學的重責大任,希望藉由此次素養導向高教學習創新計畫的支援,不僅是落實舊課翻新,更希望以三年為期,將部分創新課程發展為旗鑑課程,雖然不可能一次到位,但從教師的培訓與實作,到教學檢討修正,都能紮實穩健地執行,甚至往升級成品牌課程的方向邁進,將是清大人社院未來要持續努力達成的設定目標。
有關本計畫相關活動與最新消息,可以透過以下管道關注我們喔㋡
➤ LINE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