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Plorer 探索者活動 – 輔仁大學入校交流

XPlorer 探索者活動 – 輔仁大學入校交流

XPlorer探索者計畫-入校交流活動

輔仁大學《C夥伴(CIPALS)跨領域學習計畫:
外語人才的科技賦能與社會實踐》

XPlorer探索者計畫入校交流活動第二站來到天主教輔仁大學,進行120分鐘線上交流分享,輔仁大學此次是以外國語文學院為計畫執行單位,由外語學院劉紀雯院長領軍,共計有六大語系都會加入成為計畫夥伴,陣容十分堅強。劉院長表示,輔仁大學原本就已著手在推動教課程之創新,與這個計畫不謀而合,也帶給他們很大的力量,因此學校與教師們都相當支持這次的計畫,也提供相當多的技術指導與資源,大家都很期待能看到推動創新之成果。

交流目標一 校課程計畫之推動

基礎課程數位化及內造創新,將線上學習工具導入課程設計

輔大外語學院的教學宗旨是「以文化感動世界,跨領域服務社會」,劉紀雯院長認為,語言只是一種工具,而外語學院在培養的專業知識,其實就是透過語言來進行跨領域、跨文化的溝通,就像現在會將一些程式語言等科技課程帶進必修課,也在學生身上看到等值的改變,例如很多學生畢業後申請國內外的資工、資管系,證明他們在程式語言的能力,已經讓他們敢於主修科技相關領域,也算是外語學院小小的成就。

而在這次的校課程的執行計畫裡,輔大在基礎語言與文化課程,是以「任務與成果導向教學法」來培養21世紀技能(CIPALS)之轉化,也就是主題裡的「C夥伴」,其中涵括了創新基礎課程、統整實作和實踐課程、學生輔導以及教師研究社群的建立,來引導學生修讀跨領域學程課程,發展第二專長,進而實踐本次計畫裡的三大目標成果。

在基礎課程創新部分,目前已匡列各系的基礎課程,除了陸續將進行數位化,也鼓勵老師們針對不同的授課方式去製作教材,甚至善用線上工具,引導學生實作,例如製作互動式電子書、運用像Clubhouse或podcast來進行線上報告等,並將SDGs(永續發展目標)議題納入教學內容,來促使學生能與國際接軌,關切全球之永續發展並身體力行。

劉紀雯院長進一步指出,輔大各系的九門必修課,加上專題實作之設計,不管是外語或是文化,教的都是基本功,未來也會讓各個外語學系的學生,除了善用他們所學的知識,也將提升他們的文化底蘊,並結合數位科技的方式,進行詮釋和轉譯,把人文和文學科普化,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邏輯思考能力,雖然尚無法預測學生是否會因此進步,但預計採用5C量表的問卷,在期初與期末進行檢核,也會透過三個學期觀察學生的轉變,進而取得具體數據證明課程的有效性。

此外,學校裡也設立了跨域成果展和競賽,包括「學習與畢業成果獎」和「服務學習與跨域成果獎」,以激勵學生統整所學,展現跨域學習與服務學習的成果。

交流目標二 行動研究規劃

善用學伴制度,透過不同群體間的對話機制形成學習生態圈

相當重視「學伴制度」的輔仁大學,也將善用校內行之有年的學伴制度為外語學生群鋪設一個跨文化、跨領域的學習生態圈,來進行自主學習以及互惠研究。

外語學院曾明怡副院長表示,從5C素養到4C行動,所有的行動研究就是社會實踐,很多外語學院的老師都已經積極參與數位學伴計畫,不僅學生之間有學伴制,老師和學生之間也可成為學伴,老師間可組成教師研究團隊,透過不同群體間的對話機制所形成的學習生態圈,一起構思引領學生進行社會實踐,不管是在校內相關專業知識之交流,甚至未來要如何轉移應用到其他學習場域,都能環環相扣地導入學習能量。

負責此次行動研究規劃的西文系杜東璊副教授指出,現在的每個學生都是數位原住民,老師則像是數位移民,必須跟著學生進入他們的數位世代,由學生來帶動我們學習,進而帶動課程規劃的新思維,而這樣互動的概念,可以分為「師生互惠」、「生生互惠」、「師師互惠」三種層面:

師生互惠-學生擅長使用各種科技工具成為自己學習資源,外語學院鼓勵學生利用各種線上資源進行第二外語的自主學習,教師也會針對學生常用的自主學習工具,進行蒐集並分析量化與質性資料,也研究線上工具與學習動機和成效之間的關係,針對學習資源進行等級分類,幫助師生都能依自己的需求和等級善加利用於課程設計或學習,讓自主學習與正規課程兼容並蓄,兩相得益。

生生互惠-學校本來就存有夥伴制度,由直屬學長姊和學弟妹各三人組成六人學習夥伴,並召募小導師來引導直屬夥伴小組,不定期安排聚會進行資訊分享和經驗交流,讓同儕間可以分工分享資訊,也能在交流中正確看待同儕差異,並且透過彼此協作激發學習潛能。這樣的夥伴制度也可延伸成為專題製作,鼓勵不同領域的學生組成跨領域夥伴,未來也會加強跨校及跨國的合作,例如與偏鄉小學、國內外的標竿學校進行學生交流,並謀求教材共構的機會。

師師互惠-目前校院裡已有文學文化、語言教學、科技與實作教學等三個教師研究社群,這次的計畫也有其他學院的老師參與,也有兩個學程正在進行跨領域的合作。外語系老師目前面臨的挑戰,較常見的是研究績效不夠高,但現在可以透過教學研究社群,彼此學習運用不同的教學工具,提出教學實踐計畫,也可以對研究方法進行交流,甚至共同發表論文。透過各種研討激盪,不僅可以精進彼此的教學模式,也能提升老師的研究績效和能量。

交流目標三  學習歷程政策發展

建立學習歷程紀錄平台,與高中端結盟增設AP先修課程及多元選修課程

劉紀雯院長指出,「XPlorer探索者計畫」只有兩年,但每個學生在輔大的學習歷程至少四年,所以目前校內也正在建置一個「輔仁英語網路學院」平台,做為輔助全校英語自主學習及學習歷程之紀錄,未來也將連結原有的職涯輔導和修課診斷系統(CVHS),以形成完整的學習歷程檔案,學生可以持續更新自己的學習地圖,並加上學習歷程與成果,反思不同領域之差異。

此外,在大學與高中端雙邊或多邊共同合作發展課程,外語學院之先修課以各學系大一語言學概論、初級外語,跨域課程、程式設計課程為主,也計畫拓展「跨文化溝通」教學至雙北區的高中開設AP先修課程。此外,校內除了目前已有的先修課程外,明年暑假也將增設10-13門先修課程,每系採計7-8個學分,並採遠距線上同步或非同步形式授課,或是翻轉為非同步教學模式。原本擔心新生招募不足,而無法滿足先修課程最低開課人數(20人),但科技部人文司林明仁司長建議,也可將在校生納入招募對象,或許能解決修課人數不足的困境。

➤ 公開計畫書下載

有關本計畫相關活動與最新消息,可以透過以下管道關注我們喔㋡

臉書粉絲專頁

Youtube頻道

LINE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