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XPlorer探索者計畫-入校交流活動
長榮大學《後疫情時代人文社會領域教育的數位轉型》
以綠色永續大學為校務目標的長榮大學,長期深耕永續發展教育之推廣,不僅系統化對應校務發展及教師課程,在校內也力行環境教育之實踐。此次參與XPlorer探索者計畫,也鎖定「數位紮根」和「零碳經濟」兩大議題,以人文社會學院為主要試辦學院,資訊暨設計學院為輔,希望藉由資設院的輔助,在課程改革的設計中導入數位元素,讓人文社會學院的學生在數位時代中,成為更具有就業競爭力的自我探索者。
丁碧慧教務長指出,在計畫執案之前,其實學校整個發展方向就已鎖定數位紮根和零碳經濟兩大議題,希望每個系所除了本系的專業知識之外,也能延伸往這兩大議題去做跨域。目前在校內推案的重點,包括銜接新課綱、發展特色院系、跨域課程、培養學生科技與數位自學能力,並推動校務組織數位轉型等,都與這次高教素養導向創新計畫息息相關,也涵蓋了108課綱所重視的核心素養精神,未來將依據人文社會學院試辦結果,逐步修正,推展至全校,達成各系引導學生結合專業,進行數位零碳跨域加值之目標。
交流目標一 校課程計畫之推動
人文院導入數位紮根課程 並提升實作課程之比例
長榮大學已將此次計畫推動之架構分成三大主軸,首先針對已鎖定數位紮根和零碳經濟兩大新常態議題,由校內相關系院及通識中心,協助人文院開設相關課程;在系所課程的改革上,除了希望老師在授課過程中能盡量融入實務,以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此外,因應目前每個系所都有專屬必修的學習模組,未來也希望根據疫後新常態之議題,再增設跨域模組,讓有興趣的學生可以參與及深究;在探索教育的部分主要鎖定大一的體驗學習課程,包含UCAN與CPAS施測、系所發展介紹、自主學習活動、學生學習社群等,也將安排職涯趨勢講座、職輔諮詢、選課引導等輔助機制,希望對學生在選修課程與未來職涯的連結能有所幫助。
丁碧慧教務長進一步指出,人文院主要選擇與數位紮根議題之融合,目前有資設院協助開設三門新課,包括資料庫系統入門、資料視覺化和Python程式語言,同時也將原本院內的八門課程再做精進,以及各系數位人文跨域模組之建立,未來也希望以新開設的三門課為核心,讓各院去結合專業課程的部分,設計一個可以對接職場需求的模組,以提升學生未來競爭力。
交流目標二 行動研究規劃
整合教學場域關鍵問題 擬定行動策略及解決方案
人文社會學院柯秀卿院長指出,目前學校面臨到的關鍵問題,最普遍的就是學生的學習意願低落、缺乏學習動機,也對疫後新常態缺乏認識,學生對於目前所學也未能回應時代趨勢, 老師們雖然熟悉本職專業,但也缺乏跨域知識和經驗,也因此,目前已針對這些關鍵問題,由人社院和資設院共組的教師成長社群來做先行性探索,一起針對各系在教學現域所發現的核心問題進行整合,共同擬定行動策略,從發現痛點,到落實痛點改善,透過統合各系的問題進行分析和討論,以利隨時進行滾動式修正。
另外,針對人文院學生擬定的行動規劃,也將以目前各系統整出的核心問題,例如在大傳系需強化對數位工具之運用、數據與傳播結合之實踐;翻譯需將MTPE(機器翻譯後續編輯)融入翻譯教學;應用哲學系應加強SDGs相關議題導入……等來擬定行動策略,以落實將數位科技工具導入教學實務與學習,進行數位跨域加值,培養人社領域的學生具有自主學習、溝通互動及社會實踐之核心素養。
交流目標三 學習歷程政策發展
落實智慧跨域自主學習政策 推動各院微學分學程之設立
長榮大學希望把把智慧跨域自主學習做為政策發展和願景,並計畫從來落實,包括建構數位X零碳深植DNA學特色發展藍圖,開設多元數位紮根與零碳經濟議題相關課程,來建構學生的永續實踐力;除了管理學院已設計綠色創新力微學分學程外,也會推動各院來規劃所屬的跨域微學分學程,再由通識中心來加強探索教育,落實體驗學習,期望透過各院微學分學程的設立,開放外系來做選修,激勵學生加深、加廣、加值的自主學習;同時也希望能在各系所設立跨領域模組,或是在老師的引導下,開放學生進行自我探索模組,做為此計畫執行的最終目標。
丁碧慧教務長表示,在相關課程改革後,未來也將參考IPSD(永續發展國際學士學位學程)兩學分理論,像是降低目前考試比重,把畢業專題的部分融入跨域實作也能當成一學分來做調整,只要學生完成跨領域學分學程,也會在畢業證書進行標註,藉此落實108課綱裡自發、互助、共好的願景,並對學生在職涯的連結能有所幫助,真正達到所學即所用。
有關本計畫相關活動與最新消息,可以透過以下管道關注我們喔㋡
➤ LINE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