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Plorer 探索者活動 – 首場跨校共學活動「開學倒數-那些學生眼中最重要的小事」
今年升上大學的新生是108新課綱培養的首批高中生畢業生,如何與高級中等學校的素養導向課程銜接,成為大學教育場域不可忽視的關鍵。教育部9月1日以「開學倒數-那些學生眼中最重要的小事」為主題,於國立清華大學舉辦跨校共學活動,邀請素養導向的高教學習創新計畫-「XPlorer探索者計畫」受補助的11所學校代表、大學招生專業化計畫、國家教育研究院及高等教育關心素養學習的專家學者,聚焦討論如何在大學優化新課綱學生的素養學習、給予彈性與自主,及建立學習社群。
圖/首場跨校共學活動全體合影
XPlorer探索者計畫三大核心精神「連結高中新課綱」、「因應疫後新常態」與「運用數位新科技」,藉由搭建高中到大學的學習和生活適應支持系統,積極創新大學學習路徑與學習內涵、制度執行動能、設計適當的介入策略、輔導措施與配套性支持。除了強化課程教學品質,亦重視培養人社領域學生的核心素養,及運用科技工具進行探索與統整,協助學生進行自主性、有意義的溝通, 計畫精神符應「2030臺灣創新包容永續」願景,藉由促進科技及人文的對話,打造出以人為核心的智慧社會。
本場活動圍繞大學校園、老師及學生學習三個重要問題發想,並提供創意知識分享海報。各校有不同的準備,從重視高中到大學的學習銜接,到培養自主學習、探索興趣的同時,也深化領域素養。會中分組討論包括「開學前後學習引導的重點在哪裡?」、「作業如何設計才能有效促進學生自主學習?」、「TA、同儕教練訓練、課堂內外的學習社群怎麼運作?」等3主題,邀請淡江大學、東海大學、輔仁大學、銘傳大學、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及長榮大學等校進行分享。
圖/XPlorer探索者計畫專家夥伴合影
在與談主題「我們面對什麼樣的學生?準備好了嗎?」由教育部大學招生專業化總主持人鄭雯副教授從大學招生專業化的角度,分享今年新生群像相較過去的不同。招生專業化透過媒合大學師長到高中觀課的觀察發現,學生的軟實力增強,包括自主能力、溝通表達、多元思考和跨域學習的能力提升。根據上述觀察,鄭雯副教授說到學生異質性會增加,因而大學老師們在教學目標、課程設計、評量方式等面向都須因應調整。
另,國教院教育制度及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陳婉琪教授以制度變革的數據分析,說明20年前聯考制度轉變到多元入學讓選才不再標準化,同一系渴求多元性、異質性高的學生。而現今新課綱帶來的重要意義是讓育才不再標準化,提供客製化、專業化與創新元素。然而婉琪教授也分享,推動變革的實際過程是充滿衝突,例如高中端希望大學教授”Tell me what you like!’’,反之大學端卻希望學生’’Show me who you are!’’,如何不讓競爭需求過度膨脹而抹煞未來人生的生活品質,是大家需要共同努力的地方。
圖/與談-鄭雯副教授由大學招生專業化視角分享111新生樣態
圖/與談-陳婉琪教授分享我們面對什麼樣的學生?及針對制度變革下的數據分析
共學活動的第二場主題「開學引導重點在哪裡?」邀請淡江大學永續發展與社會創新中心組長黃瑞茂教授、東海大學博雅書院書院長暨通識教育中心王崇名主任,分享校級課程的實踐經驗,同時探索者計畫共同主持人彭心儀助理研究員也分享了「開學前後學習引導的10個Checklist」。
第三場主題討論「作業該怎麼調整才能有效促進自主學習」,由輔仁大學外語學院劉紀雯院長、銘傳大學傳播學院王皖佳教授,分享院內如何透過課程設計、創新的教材教法和不同的評量方式,讓學生的學習不侷限在課堂內,在課堂上學習無論是知識或素養能力,皆能延展到課後自主學習。此外,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暨師資培育中心詹明峰教授,同時也擔任苗圃計畫共同主持人,以自身專業經驗分享學習活動設計的關鍵法則。
共學活動最後一場分場的主題「課堂內外的學習社群怎麼運作」,由雲林科技大學設計學院蔡旺晉教授、長榮大學人文社會學院柯秀卿院長,分享如何搭建學習社群、訓練助教。同時,探索者計畫總主持人焦傳金館長也為大家分享「學習社群的10個Checklist」,以館長自身的教學經驗出發分享該如何實踐教學創新模式。
圖/各校夥伴與會現場
圖/彭心儀共同主持人進行短講分享
而不論是校級或院級計畫,XPlorer探索者計畫秉持著共同解題的精神,與專家學者們陪同學校分享交流,歸納出開學前後,學校不可不做的十件事,讓校院透過實踐研究精神,自我進化調整,以更豐富的學習環境迎接新生。願我們都成為引導學生的那道光。
有關本計畫相關活動與最新消息,可以透過以下管道關注我們喔㋡
➤ 藍老師生涯學堂《空中家長日-探索者計畫 驅動大學教學創新》
➤ 關鍵評論網【關鍵專訪】清大招生策略中心研究員看考招新制:學習歷程檔案最大的特色,是能夠看到學生的「成長性」
➤ 親子天下【翻轉教育】首屆108課綱新生異質性高、更自主,11所大學跨校備課迎戰